五行八卦算命书籍大全:揭秘玄学堂奥,从入门到精通
世间万法,皆有其源、欲窥天机,探寻命理,必先有径可循、五行八卦之学,浩如烟海,古籍经典与今人注疏交相辉映、若无明师指路,常使后学者望洋兴叹,不知所从、今日,贫道便将这书海脉络梳理一番,为有缘人指点迷津,开列一份从筑基到专攻的书单,以作舟楫。
筑基篇:勘破玄学门径
初入此门,根基为重、好高骛远,楼阁必倾、此阶段所选之书,不在多,而在精,在于能否为你打开易学思维之门。
《周易》
此乃万经之首,大道之源、后世一切术数,无论八字、风水、奇门,皆由此衍生、初学者不可不读,亦不可浅尝辄 Pozn、读《周易》,不可只看白话译文,须寻一注释详尽、考据严谨的版本,如宋代朱熹的《周易本义》,或者近人所作的精解、重点不在于立刻学会占断,而在于理解阴阳、五行、八卦这些最根本的象、数、理观念、经文与卦爻辞中的哲理,能培养你的玄学直觉。
《渊海子平》
若论八字命理,此书乃是绕不过去的开山之作、它系统地整理了宋代徐子平的论命方法,将以年柱论命的古法,发展为以日干为核心的子平术,奠定了后世八字预测学的根基、书中对于十神、格局、神煞、大运的论述,条理清晰,是构建八字知识体系的骨架、初学者啃读此书,虽感艰涩,却是打牢基础的必经之路。
《滴天髓》
若说《渊海子平》是八字之骨肉,那《滴天髓》便是其精神与血脉、相传为宋代京图所著,明代刘伯温作注、其文辞简练,意蕴深远,将八字命理的精髓浓缩于短短四百余句歌诀之中、“天道有常,人道有变”,此书重在阐明天干地支的旺衰、生克、合冲之理,尤其对“体用”、“宾主”的辨析,已入化境、研习《滴天髓》,能使你的命理分析,从生搬硬套的条条框框,提升至灵活变通的境界。
进阶篇:登堂入室之阶
根基已稳,便可登堂入室,探求更深层次的技法与变化、此阶段的书籍,将让你对命理的理解更加立体与精微。
《穷通宝鉴》
此书又名《拦江网》,专论十天干在十二月令中的喜忌与调候、八字论命,首重格局,次看用神,而调候则是用神之中的精髓、一个八字,无论格局高低,若寒暖燥湿失衡,则人生起伏难安、《穷通宝鉴》正是解决此问题的锁钥、它让你明白,同样的甲木日主,生于寅月与生于午月,其所需所忌,天差地别、精通此书,论命便有了“温度”与“色彩”。
《卜筮正宗》
此为易经占卜之学的集大成者、专研六爻预测法,从起卦、装卦、定世应、取用神,到六亲发动、日月冲合,皆有详尽论述、书中理论与卦例并重,将复杂的六爻判断规则,整理得井井有条、若想将《周易》的哲理,化为解决具体事宜的实用工具,此书是必修的桥梁、其“黄金策”总断千金赋,更是六爻预测的纲领性口诀。
《梅花易数》

相传为宋代邵雍所创,是一种不需蓍草、铜钱,随时随地皆可起卦的占卜法门、其法以“先天八卦”数为体,以万物万象为用,通过数字、方位、声音、颜色等外应,直接起卦断事、此法贵在心法与灵感,对易理的领悟要求极高、研习《梅花易数》,能极大锻炼你的观察力与联想力,让你真正体会“天人感应”的玄妙。
专攻篇:术有专攻,道无止境
学海无涯,术数门类繁多,难以尽通、在掌握了核心命理与占卜之法后,可依据自身禀赋与兴趣,择一门深入专攻,方能有所大成。
风水堪舆之学
风水之道,派别林立、若有志于此,理气派可研习《地理辨正疏》,此书汇集了玄空、三合等派别的经典古文,是辨别真伪、探本溯源的关键、峦头派则需熟读《雪心赋》,其文辞优美,将山川形势、龙穴砂水的形态描绘得淋漓尽致、现代住宅风水,则可参考一些信誉良好的当代名家著作,将古法与现代建筑结构相结合。
奇门遁甲之术
奇门被誉为帝王之学,术数之王、其盘式复杂,符号系统庞大,涉及天文、历法、地理等诸多知识,是时空能量运用的极致法门、入门可从《神奇之门》等现代白话著作入手,理解其基本架构、若想深研,则必须回归古籍,如《烟波钓叟歌》、《奇门遁甲统宗》等,非下数年苦功,难窥其堂奥。
相学识人之道
相学分为面相、手相、骨相等,直接从人的形体征象来判断其心性与运势、经典之作当属《麻衣神相》,它系统论述了面部十二宫、五官、四肢、气色与命运的对应关系、辅以《柳庄相法》,可对相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、相术之精髓在于识人,观其形,更要察其神,非阅人无数,难以精通。
研习心法:几句箴言
书山有路,心法为径、研习玄学,有几点切记:
一曰,一门深入,忌驳杂、初学之时,选定一个体系,如子平八字,便沉心钻研,待有所成后,再旁通他法,方能触类旁通、切忌今日看风水,明日学奇门,蜻蜓点水,终难有成。
二曰,理论实践,缺一不可、古籍理论是根,但若不通过大量命盘、卦例去验证、体悟,终是纸上谈兵、可从亲友命盘开始,积累经验,逐步印证所学。
三曰,心正则术正、玄学乃洞察天机之术,用以趋吉避凶,导人向善、若心存私欲,用之于邪途,必遭天道反噬、修习术数,亦是修炼心性、德不配位,术亦为空。
这些经典,是前人智慧的结晶,亦是后人攀登的阶梯、愿有缘者得之,勤而习之,必能洞悉阴阳,明了进退。
贫道言尽于此。
二零二六年于京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