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究一三六七年之生肖,当追本溯源,依循干支纪年之法、此法乃中华先民智慧之结晶,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,成六十甲子,周而复始,记录岁月流转。
欲知一三六七年为何属相,需先行推算其农历干支、天干者,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也、地支者,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也、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一一对应,子为鼠,丑为牛,以此类推,未即为羊。
推算之法,可循公历年份进行、将公历年份减去三,所得之数,以十除之,余数即对应天干之序(余一为甲,余二为乙,余零为癸);以十二除之,余数即对应地支之序(余一为子,余二为丑,余零为亥)。
一三六七年为例:
天干之算:(1367 - 3)÷ 10 = 136 余 4、天干序列第四位为丁。
地支之算:(1367 - 3)÷ 12 = 113 余 8、地支序列第八位为未。
故而,一三六七年乃丁未年、地支为未,其对应的生肖便是羊、公元1367年,正是中国的农历羊年。
此年不仅是普通的羊年,更是丁未火羊年、依五行之说,天干丁属阴火,地支未属阴土、火能生土,此为相生之局,寓意着一种内在的和谐与创造力、丁火之人,性情温和而内心炽热,行事有礼,思虑周详、未羊之属,则以温良恭顺、仁慈善良著称、二者相合,丁未年生人,常被认为外表谦和,内心却蕴藏着一股坚韧不拔的力量与热情,他们善于交际,富有同情心,但有时也因思虑过多而略显优柔。

将目光投向一三六七年的历史长卷,这一年在中国大地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、彼时正值元朝末年,天下纷乱,群雄并起、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已然成为决定天下走向的关键力量、就在这一年,朱元璋政权动作频频,为次年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最后的基石。
一三六七年正月,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,吴祯为副将军,率军征讨割据浙东的方国珍、方国珍盘踞沿海多年,势力不容小觑、然而在朱元璋大军的攻势下,最终选择了投降、同年,朱元璋又将目光转向了盘踞在东南的另一股强大势力——张士诚、经过长时间的围困,其都城平江(今苏州)于九月被攻克,张士诚兵败自尽。
至此,朱元璋基本扫清了长江以南的敌对势力,统一了南方、他的下一个目标,便是北伐中原,驱逐蒙元,恢复汉家河山、一三六七年十月,朱元璋在应天府(今南京)发布北伐檄文,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,常遇春为副将军,率领二十五万大军,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北伐战争、这标志着元朝的统治进入了倒计时。
可以说,一三六七年是黎明前最后的酝酿、这一年充满了战火的喧嚣与新旧秩序的交替、羊,作为生肖,其性情温顺,象征着和平与安宁、然而丁未年的火性,又为其注入了变革与躁动的能量、这恰如其分地映照了那个时代的特质:旧的王朝(元)虽看似庞大,实则已如温顺的羊,失去了锐气与力量;而新生的力量(朱元璋)则如丁火一般,虽起于微末,却有燎原之势,最终将孕育出一片崭新的土地——大明王朝的基业、火生土的格局,在此得到了历史性的印证。
在中华文化之脉络中,羊的形象极为丰富、它常与祥字通假,被视为吉祥的象征、三羊开泰便取其谐音,寓意万象更新,好运降临、羊羔跪乳,又使其成为孝道的典范,提醒世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、古人祭祀,羊是重要的祭品之一,用以沟通天地神明,足见其地位之尊。
羊也有其另一面、因其性情柔顺,有时也引申为软弱、缺乏主见、成语亡羊补牢,虽旨在劝人及时补救,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羊易于走失、需要被保护的特性。
回望历史长河中其他属羊的年份,亦不乏风云人物、例如,三国时期的枭雄曹操,生于公元155年,岁在乙未,是为木羊;唐代名相魏征,生于公元580年,但若按农历推算,极可能在次年初,即581年辛未年(金羊)出生,他以直言敢谏著称;清代的中兴名臣曾国藩,生于1811年,岁在辛未,亦是金羊、这些人物的性格与成就,与羊所代表的温顺形象似乎大相径庭,但也恰恰说明,生肖文化提供的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想象与性格参照,而个体的命运,终究是由其所处的时代、个人的抉择与奋斗共同铸就的。
当我们谈论一三六七年这个丁未羊年时,我们不仅是在确认一个生肖属相、我们更是在触摸一段厚重的历史,感受一个王朝的落幕与另一个王朝的崛起、那是一个充满着火的激情与变革的年代,最终孕育出一片稳固的土,开启了中华文明又一个辉煌的篇章、丁未之羊,便静静地站在这历史的交汇点上,见证了这一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