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有诸内,必形于外”,这句话是中医望诊的基石,也是面相学说赖以立足的根本、当身体内部的脏腑气血发生变化,往往会像信号一样投射在面部的特定区域、子宫肌瘤,作为女性常见的良性癥瘕,其形成与气血瘀滞、痰湿凝聚、肝气郁结等内在失衡息息相关、那么,这些内在的“瘀”和“堵”,是否真的会在脸上留下蛛丝马迹?
人中与下颏:胞宫的“晴雨表”
在传统相学和中医面诊理论中,面部的不同区域对应着不同的脏腑、与女性生殖系统(中医称为“胞宫”)关系最为密切的,当属人中与下颏(下巴)这两个部位。
人中,即鼻子下方到上唇之间的那条沟壑、它被认为是任督二脉的交汇点,与肾气、生殖功能紧密相连、一个清晰、深长、匀称的人中,通常被视为肾气充盈、生殖系统功能健旺的象征、反之,若一个女性的人中变得平满、短浅,或出现横纹、暗斑、痘痘,甚至颜色晦暗发青,古人便会认为这可能是其胞宫气血不通或肾气虚弱的表现、子宫肌瘤的本质是气血凝滞而成的“癥瘕”,这种长期的凝滞状态,确有可能导致对应区域的气血循环不畅,从而在人中部位显现出异常。
再看下颏,也就是下巴区域、这里是任脉所过之处,环绕口唇的区域也与脾胃、冲任二脉相关、整个下巴区域如果饱满、光洁、色泽红润,说明下焦(包括盆腔、子宫)气血充沛,运行通畅、如果这个区域长期反复出现痤疮(特别是那种深在、硬结、疼痛的囊肿型痘痘),或者肤色变得暗沉、发青、出现色斑,这往往提示体内可能存在激素水平的波动或寒凝血瘀、子宫肌瘤的生长与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,而体内的瘀血和寒湿也正是其滋生的“土壤”、下巴区域的这些变化,可被视为一个警示信号,提醒我们关注盆腔内部的健康状况。
眼下与颧部:气血与肝胆的“回响”
除了人中与下颏这两个直接对应的区域,面部其他部位的变化也能间接反映问题。
眼下卧蚕及眼眶周围的区域,中医称之为“水肿轮”,与肾和膀胱的功能相关、若此处长期呈现青黑色,即我们常说的“黑眼圈”,除了熬夜疲劳之外,也可能是肾气亏虚或体内有寒湿瘀血的表现、子宫肌瘤患者若伴有月经量大、经期延长,容易导致失血过多,进而引发肾虚血亏,黑眼圈自然会加重、这种黑眼圈往往色泽晦暗,质地浮肿,与单纯睡眠不足的暂时性阴影有所区别。
颧骨区域的色泽变化,则与肝胆的疏泄功能有关、肝主疏泄,调节气机,储藏血液、若情志不畅,肝气郁结,气机不通则血行不畅,日久便会形成血瘀、这种“肝郁血瘀”是子宫肌瘤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、当肝气郁结时,颧骨处容易出现黄褐斑,中医称之为“肝斑”、这种斑片颜色暗沉,边界不清,仿佛一层阴云笼罩、它提示的不仅仅是皮肤问题,更是体内气血调节功能出现了紊乱。
面相是线索,而非诊断

需要明确的是,面相学观察到的这些变化,是一种宏观的、取象比类的归纳、它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猎人,通过观察林间的风吹草动来判断远处是否有猛兽,而不是直接看到了猛兽本身。
脸上的一个痘、一块斑、一抹暗沉,其成因是复杂的、譬如,下巴的痘痘也可能与消化不良、口腔卫生有关;黑眼圈更是与睡眠、压力、遗传等多种因素挂钩、我们绝不能仅仅因为人中出现了一颗痣,或者下巴长了痘,就断定自己患上了子宫肌瘤、这样做,无异于刻舟求剑,只会徒增不必要的焦虑。
面相的变化,其真正的价值在于“提醒”、它不是一份精准的诊断书,却可能是一份善意的体检提醒单、当你的面部,特别是在上述几个与生殖系统密切相关的区域,持续出现难以解释的负面变化,并且这些变化与你身体感受到的某些症状(如月经异常、小腹坠胀、腰酸等)相互印证时,就应当引起足够的警惕。
如何正确看待面相与疾病的关系
我们可以将面部的观察视为一种辅助性的自我健康监测手段、它鼓励我们去关注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,而不是等到疾病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才后知后觉。
一个理性的态度应该是:
1. 观察结合体感: 将面部变化与身体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、例如,你发现自己下巴的暗沉色斑加重,同时月经血块也增多了,那么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关联。
2. 寻求专业验证: 面相提供的仅仅是“可能性”和“线索”、要确诊子宫肌瘤,唯一可靠的方法是前往医院,由专业医生进行妇科检查,并通过B超等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、这是任何面相观察都无法替代的科学依据。
3. 动态看待变化: 身体和面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、通过积极的治疗和调理,如活血化瘀、疏肝理气的中药,或是改变生活作息、调整饮食情绪,当体内的瘀滞状态得到改善时,投射在面部的那些晦暗、斑点、痘痘也会随之淡化和消退、这个过程本身,也是对治疗效果的一种直观反馈。
看面相,看不出B超影像里肌瘤的大小和位置,也无法替代医生的专业诊断、但它或许能让你在肌瘤尚处萌芽,或身体刚刚失衡之时,比别人更早一步觉察到异常,从而赢得调理和干预的先机、面色为鉴,医理为凭,方为爱护身体的上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