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相亲,姑娘家的棋局与心局
红灯笼挂满街巷,爆竹声声辞旧岁、正月,本是阖家团圆、走亲访友的安逸时光,却不知从何时起,成了许多姑娘的“相亲渡劫”时节、七大姑八大姨的热心肠,父母殷切的目光,都汇聚成一个问题:去见个面吧?
这究竟是良缘的快车道,还是压力的集中营?正月见面相亲,对一个姑娘来说,到底合不合适?这盘棋,需得细细思量。
佳节里的“天时”与“地利”
说它合适,自有其道理、春节假期,是一年之中难得的长假、平日里天各一方、为工作奔波的年轻人,此刻都回到了家乡、这为相亲创造了绝佳的时间窗口、不必请假,不费周折,省去了高昂的时间成本、从这个角度看,正月相亲,效率奇高。
节日的氛围,有时也能成为关系的催化剂、周围是喜气洋洋的景象,人心也相对放松、与其在刻板的西餐厅里正襟危坐,不如在庙会上边逛边聊,或是在家中品着香茗闲谈、这种不那么紧绷的环境,更容易让人展现真实的一面、少了些职场上的客套与防备,多了几分邻家儿女的亲切。
家人的参与,此刻也显得“顺理成章”、介绍人往往是知根知底的亲戚,对方的家庭背景、人品性情,已经经过了一轮初步筛选,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风险、父母可以在一旁掌眼,帮忙观察,对于一些涉世未深的姑娘来说,这层保护网让人心安。
热闹背后的“雷区”与“陷阱”
这热闹背后的暗流,同样不可小觑。
最大的困扰,莫过于那无处不在的“围观压力”、一场正月的相亲,早已不是两个人的事,而是两个家庭,乃至两个家族的“汇报演出”、你刚见完面,家里的亲友群可能已经开始讨论对方的身高、工作、车子、房子、这种被置于放大镜下的感觉,足以让任何自然的交流变得僵硬、你不是在认识一个人,而是在完成一项家族KPI。
时间充裕是优势,也是劣势、因为假期短暂,相亲的节奏会被无限加快、“感觉怎么样?”“行不行给个准话?”“不行我再给你介绍下一个!”这种“流水线”式的安排,将本该慢慢发酵的情感,变成了快餐式的筛选、人,不是商品,经不起这般催促与比较、姑娘们在这种模式下,很容易迷失自己的真实感受,仅仅为了“交差”而做出选择。
节日氛围同样是把双刃剑、喜庆祥和的气氛,容易让人产生“情人眼里出西施”的错觉、你可能会因为当时环境的烘托,而对一个并无太多感觉的人产生好感、可一旦假期结束,回归到日常的琐碎与平淡,这份由节日滤镜加持的好感能剩下几分,是个未知数。

logistical上的麻烦也不容忽视、春节期间,像样的餐厅、咖啡馆一位难求,热门景点人山人海、想要寻一个清净雅致的所在好好聊聊,几乎是奢望、最终,相亲地点可能只能定在某一方的家中,这又增添了另一层无形的压力和尴尬。
姑娘,如何执棋落子
既然正月的相亲局避无可避,那么姑娘们不妨调整心态,将其视为一场由自己主导的棋局。
第一步:心态为上,去标签化。
别把对方看作“相亲对象”,也别把自己当成“待嫁姑娘”、就当是过年期间,认识一位老家的新朋友、聊得来,就当拓宽了社交圈;聊不来,也无非是喝了杯茶,吃了顿饭,无伤大雅、当你卸下“必须成功”的心理包袱,言谈举止会从容许多,个人魅力反而更能展现、你不是去应聘妻子岗位,而是去认识一个可能有趣的人。
第二步:场景之选,反客为主。
与其被动接受安排,不如主动提出建议、与其去嘈杂拥挤的餐厅,不如提议去逛逛本地的美术馆、博物馆,或者人少一些的公园、这些地方既有文化气息,又能提供充足的走动和交流空间,避免了“大眼瞪小眼”的尴尬、假如对方是个有趣的人,你们可以聊展品,聊风景;假如对方乏善可陈,你至少也进行了一次文化熏陶,不至于浪费时间。
第三步:言语之艺,守住边界。
第一次见面,切忌“户口调查式”的问答、诸如“月薪多少”“有几套房”“打算何时结婚”这类问题,既不礼貌,也暴露了你的焦虑、不妨从轻松的话题入手,聊聊过年的趣事、喜欢的电影、最近读的书,或是对未来工作的规划与梦想、观察对方的谈吐、价值观,以及在交流中是否尊重你,比那些冷冰冰的硬件条件重要得多、当对方过分打探你的隐私时,要学会用一句“我们还是先从朋友做起吧”来巧妙地守住边界。
第四步:与家人的“约法三章”。
在去相亲之前,务必与父母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、明确告诉他们:我去见面,是出于对你们的尊重,但结果如何,由我自己的感觉决定、请给我独立判断的空间,见面之后不要反复追问细节,更不要替我做决定、建立这条“统一战线”,能为你过滤掉至少一半的后续压力。
正月相亲,合适与否,从来没有标准答案、它既可以是通往缘分的一座桥,也可能是一场令人疲惫的闹剧、关键在于,持棋的你,是否清楚自己想要什么,是否能在这场喧嚣的棋局中,稳住心神,看清局势,不为他人所动,不为时节所迫。
你的幸福,终究是你自己的事,与正月无关,与他人无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