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容阳宅风水的诗词句

时间:2025-11-03 

论宅之基,山水为凭

阳宅之选,首重形胜,其精髓在于山水之间、古人云:“群山为帐,流水作琴、”此非虚言,乃是对理想居所环境的高度凝练、一所上佳的宅邸,其外在气场,往往由周遭的山峦与水流所界定。

所谓“山”,并非指必须居于深山,而是宅后有稳固厚实之山丘或建筑作为倚靠,风水中称之为“玄武有靠”、这倚靠如同一张宽大厚实的太师椅,使居者基业稳固,有贵人相助,心神安宁、诗云:“宅后青山如画屏,子孙繁盛家道兴、”这画屏之喻,生动描绘了靠山的形态,既要有秀美之姿,又要有坚实之体,忌讳嶙峋怪石或陡峭断崖、山势连绵而来,缓緩垂落于宅后,形成“玄武垂头”之势,是为藏风聚气的上选之地。

再说“水”、水在风水中主财,亦主智慧与情商、理想的水景是“玉带环腰,情意绵绵”、指的是河流或道路如古代官员的玉带,在宅前缓缓环抱而过、这样的水流,其情意是向内的,能将财气与生机兜揽入怀,而非直冲而来,一泻千里、有句曰:“门前流水似银钩,财源滚滚自然流、” “银钩”二字,形象地点出了水流的弯曲有情、急促湍流为“无情水”,易致财来财去;而污浊停滞的死水,则败坏气场,徒增秽气、清澈、缓和、环抱,方是滋养宅邸气脉的生命之源。

堂前气象,开合有度

古人建宅,极重“明堂”、明堂,即宅前一方开阔平坦的空地、其气象,关乎一家人的心胸与运势、所谓“明堂开阔,能容万马”,讲的正是这种恢弘的气度。

这片区域是宅邸纳气的核心地带,如同人的口鼻,吐纳天地之精华、一个宽广、洁净、视野无碍的明堂,能使天地间的生气在此回旋、汇聚,而后缓缓流入宅内、若明堂狭窄逼仄,杂物堆积,或是被高楼、大树紧紧压迫,则气流不畅,居者易感心胸压抑,事业难展。

诗赞曰:“堂前无碍三春景,户内自生四季风、” 此处的“三春景”,不单指春天的景色,更是一种生机盎然、毫无遮挡的开阔视野、而“四季风”也非指穿堂的贼风,而是指宅内气韵流动,吐故纳新,始终保持着活力、明堂前方若有远山朝拜,或有秀水点缀,形成“朝案”,更是锦上添花、此番景象,正如“朱雀翔舞于前”,象征着前景光明,前途无量。

四象拱卫,格局自成

一所理想的阳宅,其周遭环境,当暗合“四象”之局,即左青龙、右白虎、前朱雀、后玄武、此四象并非实指神兽,而是对宅邸四周地理形态的形象化描述。

赞美风水最好的诗句

“左有青龙蜿蜒,右有白虎驯顺、”此句道出了青龙与白虎的理想形态、青龙位居宅之左侧,代表阳刚、权势与生发之力,其对应的山峦或建筑宜略高于右侧,形态上要有蜿蜒灵动之感,所谓“青龙抬头”,利于家中男性事业发展、白虎位居宅之右侧,代表阴柔、财富与守护之力,其地势宜相对低矮、安静、驯服,所谓“白虎低伏”,方能守住家财,不致喧宾夺主、龙虎二势,相互护卫,环抱于宅,形成一个聚气的完整格局、若虎高龙低,或龙虎缺失,则格局失衡,气场不稳。

前有朱雀,后有玄武,前文已述、玄武为靠山,稳如泰山;朱雀为朝向,视野开阔、四象各安其位,各司其职,共同构成一个藏风聚气的天然屏障、古语有云:“玄武稳坐,朱雀展翅,龙虎护驾,富贵自来、”这短短十六字,将四象拱卫的尊贵格局描绘得淋漓尽致,居于其中,自然能感应到一种安定、祥和而又充满力量的气场。

院内景致,生机流转

外局已定,内局的营造同样至关重要、庭院作为宅邸与自然连接的过渡空间,其一草一木,一石一水,皆在 subtle 地影响着家宅的气韵。

“一池碧水映日月,几竿翠竹报平安、” 这是对中式庭院景致的优美写照、水景在庭院中有点睛之效,但须是活水、一汪清泉,流动不息,能激活整个院落的生气、忌讳死水一潭,易滋生阴晦之气、翠竹则寓意高洁与平安,其形态挺拔,节节高升,是极佳的庭院植物。

庭院的路径设计,亦有讲究、“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、” 弯曲的小径,能引导气流在院中回旋,而非直流而散、它也创造了步移景异的视觉美感,使人心情舒畅、院内不宜种植过于高大、遮天蔽日的树木,尤其不应正对大门或窗户,以免阻挡阳气、选择一些寓意吉祥、形态优美的植物,如桂花、海棠、石榴,既能美化环境,又能带来美好的心理暗示。

门窗纳气,吐故纳新

门与窗,是阳宅的“气口”,是家与外界沟通的枢纽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
大门,乃一宅之脸面,更是纳气的总关口、有诗句形容理想的大门:“门迎紫气三千丈,窗纳青山一画屏、” “紫气东来”是祥瑞的象征,一个开阔、明亮、整洁的门前区域,自然能迎来吉祥之气、大门的大小应与宅邸的规模相协调,过大则气散不聚,过小则纳气不足、门前最忌有路冲、尖角、枯树等形成的“煞气”,仿佛一柄利剑直指心脏,使家宅不宁。

窗户,则被誉为“风水之眼”、通过窗户,我们得以远眺风景,吐纳清新空气、窗外的景色,便是家中的一幅天然画卷、若推窗可见秀美山水,或是一片绿意盎然,则心旷神怡,宅内之人自然精神饱满、反之,若窗外是破败楼宇、高压电塔,则易引来负面能量、窗户的通透与洁净,保证了气流的顺畅,让宅内能不断地“吐故纳新”,保持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