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烟缭绕的殿宇,香火鼎盛,人声嘈杂、人们手持高香,在蒲团上俯身跪拜,口中念念有词,祈求着事业亨通、家人安康、这是千百年来我们熟悉的场景,一种深深根植于文化记忆中的仪式感、可当我们静下心来,拨开弥漫的烟雾,不禁要问:这份敬意与祈愿,是否只有通过燃香、烧纸、解签才能抵达?
真正的虔诚,源自内心,而非形式、所谓心诚则灵,这四个字道尽了精神信仰的根本、我们的敬意,无论是对神佛、先祖,还是对自然的敬畏,其分量并不取决于香烛的粗细、纸钱的厚薄、一份发自肺腑的默祷,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,远比任何物质的献祭更有力量、想象一下,当我们走进一座古刹,不急于点香,而是静静地伫立于廊下,感受那份历经风雨的宁静,欣赏梁柱上精雕细琢的纹路,体会古人营造这片精神家园时的匠心与专注、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交流与致敬、将那份对未来的期盼、对亲人的祝福,化为内心坚定的信念和日常的善行,这份功德,任何烟火都无法比拟。
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对环境负责的时代、每逢初一、十五或是传统节日,寺庙道观内外烟雾弥漫,PM2.5指数飙升,这已是不争的事实、大量的香烛与纸钱燃烧,不仅污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,也为这些珍贵的木结构古建筑埋下了巨大的火灾隐患、那一沓沓印刷精美的天地银行钞票,从砍伐树木造纸,到焚烧化为灰烬,整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的消耗与浪费、我们为先人送去的财富,却给子孙后代留下了被污染的环境、这种祭祀方式,是否与我们祈求福报、庇佑后人的初衷相悖?

一种更为文明与环保的祭祀方式正在悄然兴起、用一束鲜花代替成捆的香烛,用一杯清水聊表敬意,或者干脆以双手合十的庄重姿态,献上最纯粹的祝祷、这份宁静与洁净,更能体现我们对神圣空间的尊重、许多寺庙也开始倡导文明敬香,提倡鲜花供佛,这并非是对传统的颠覆,而是在新时代背景下,对传统智慧的继承与升华、真正的孝道与敬意,是让先辈的精神得以传承,让美好的品德影响后人,而不是执着于焚烧多少纸钱。
再说说解签、求签问卜,是人们在迷茫时寻求指引的一种方式、抽到上上签,便心花怒放,觉得前途一片光明;抽到下下签,则忧心忡忡,仿佛大难临头、这种将人生大事寄托于一纸签文的做法,实际上是放弃了自己对人生的主导权、命运,从来不是由几句模棱两可的谶语决定的,而是由我们的每一个选择、每一次努力、每一点坚持汇聚而成的。
签文的解读往往具有极大的弹性和模糊性,解签人的三言两语,便能轻易地影响求签者的心态与决策、好的签文可能让人滋生懈怠之心,坏的签文则徒增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与焦虑、与其在未知中惶恐不安,不如将求签的精力,用于审视自身的处境,分析问题的根源,并积极寻找解决之道、佛家讲求因果,道家讲求自然、真正的智慧,是向内求索,而非向外卜问、当你认真读书,智慧便在书中;当你踏实工作,机遇便在汗水里;当你善待他人,福报便在人际间、人生的答案,藏在自己的行动里。
不去烧香,我们可以用心感受殿宇的庄严与静谧、不去献纸钱,我们可以将这份资源用于更有意义的慈善事业,为社会贡献一份实际的力量、不去解签,我们可以学着做自己命运的舵手,用理性和努力去书写未来的篇章、信仰的核心是引人向善,给人以精神的慰藉与力量,而不是被固化的仪式所束缚、我们可以带着一颗澄澈的心走进寺庙,进行一次深度的精神充电、可以是在佛像前静坐片刻,整理纷乱的思绪;可以是翻阅案头的经文,体悟其中的哲学智慧;也可以是单纯地作为一名欣赏者,感受建筑、雕塑与园林之美、这种不添烟火气的参拜,或许更能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与真正的皈依。